logo_gray

专访详情

2015-杨晓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2015“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杨晓光

男, 1964年出生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商学院院长,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秘书长。

       杨晓光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学优化、生产作业排序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

(1)在组合优化反问题研究方面,证明了子模流函数反问题和多拟阵流反问题的多项式时间可解性质,证明了中心选址反问题是NP困难的,提出部分反问题的概念并率先研究了若干局部反问题的算法复杂性,证明了中心选址广义反问题是强NP-困难的,进而证明了不同范数之下中心选址广义反问题的不可逼近性,但对于一类基于节点改进的广义反问题给出了全多项式逼近算法(FPTAS),并提出了经典反问题和广义反问题的统一模型;

(2)在生产作业排序领域,对于多设施批量处理的工件排序问题,分别从理论上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复杂性,并且设计相应的寻求最优解或者逼近解的多项式时间算法;

(3)在风险管理研究领域,给出了VaR风险度量下资产组合优化的复杂性及其解空间性质,针对宏观、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针对中国经济进行宏观经济风险预警研究。

2015“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杨晓光:数学建模解码中国经济运行

 

       “我们做经济预测工作,就是要通过数据,对经济运行‘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变’。”在对学生谈到自己所从事的经济预测工作时,杨晓光如此说道。在杨晓光的课堂与讨论班中,用信手拈来的古文、诗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常有之事。这些深入浅出的讲解背后是杨晓光二十多年潜心学术的深厚积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晓光,潜心从事数学优化和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20余年,他对组合优化反问题的研究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除了对组合优化反问题的研究,杨晓光还将目光投向了风险管理领域,深入研究了风险度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风险实证建模,并与银监会、中国银行等多个政府部门、银行合作进行信贷风险评估。由他主编的《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每年一经发布就受到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2015年,杨晓光获得了“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从数学理论到经济预测

       杨晓光最初从事的是数学研究,数学优化是他的研究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年轻时的杨晓光,沉浸于数学理论和模型的研究,数学严谨的逻辑、简洁的表达与极高的可靠性,深深吸引着他。在谈到数学对自己现在研究工作的意义时,杨晓光说:”世界是复杂的,世界运行的规律是简单的。数学是一种发现和论证世界运行简单规律的有力工具”在所有的数学研究中,对组合优化反问题的研究是杨晓光多年来最为满意的工作。

       “所谓反问题就是,一旦我们有了目标,如何修改系统参数才能使我们的目标得以实现。”为大范围内的组合优化反问题找到一个较为统一的解决方案,在国际上第一次证明反问题比正问题有本质性难度,在国际上最早提出了“部分反问题”的概念,建立刻画组合优化正问题和反问题的统一框架……这些是杨晓光多年从事组合优化反问题研究交出的成绩单。

       1999年,杨晓光来到以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命名的荷兰丁伯根研究所(Tinbergen Institute)做访问学者。在此期间,在合作导师的影响下,杨晓光开始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逐步加深,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学者的加油助力,2006年,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应运而生,杨晓光任副主任。

       从宏观经济预警到经济体系风险识别,再到金融机构风险控制,杨晓光用自己多视角的研究,建立了对风险控制体系的全面认识,在经济和金融领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每年出版的《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是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经济预测报告。从2006年开始,杨晓光就参与到该报告的编纂工作中,并从那时到现在一直承担任2这一年度报告系列的主编。

       经济预测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每年都会发布各自的预测报告,要想在众多的预测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但是杨晓光和他的团队并不为此担心。“我们的预测研究团队主要背景是数学,所以在建模技术、研究工具等方面会有优势;另外,我们的团队非常重视交叉学科,不但有以数学为背景的人才,还有以经济、金融和管理为背景的人才,另有一部分以计算机为背景的人才。多学科合作能在理论的基础上开发出功能强大的软件系统,节省了很多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建模的时间,使得我们的研究能直击问题的本质;而且,我们作为自然科学背景的学术机构,立场中立,在前提假设、结果诠释方面,就更客观、更体现经济运行的自然规律,也因此能为宏观经济预测、预警的工作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面对媒体和公众对于预测精度的关注,杨晓光十分坦然:“评价经济预测的重点不在于准与不准,而在于是否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发现其趋势。经济预测工作本身就是未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做出提醒,我们希望政府、企业、公众采取措施,避免危机和风险的出现,这必然会导致预测不准。只要预测的前提和逻辑正确,能提醒大家规避风险,预测就是有效的。”

       除了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预警之外,杨晓光和他的团队还开展了多层次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他们不仅研究证券市场上风险的刻画和成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度量和操作风险度量模型,而且研究金融危机和金融风险传染。研究成果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中国银行、华夏银行、东方资产公司等得到应用,为我国金融风险识别与预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杨晓光和他的团队先后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以及辽宁省人民银行、浙江省人民银行、宁夏自治区人民银行、新疆自治区发改委等机构开发了一系列经济运行决策支持系统。商务部评价其外贸运行决策支持系统“可提前数月对进出口总量进行预测,精度较高,为外贸政策的调整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杨晓光坦言,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与理论研究相比,自己现在更喜欢实证研究。“做实证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只有知道世界是这样、为什么是这样,才能用模型工具去模拟世界背后的逻辑,进而有预测未来的可能。”

 

追求真理 不忘社会责任

       “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这是中国科学院的科技价值理念。杨晓光特别喜欢这句话,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贴在办公室门上,以此时刻提醒自己和学生不忘真理与社会责任的召唤。

       “作为一名科学家,追求真理,追求世界的本质,是我的本分。”

青年时代的杨晓光就表现出了一股追求真理的韧劲。1993年到1995年,在做博士后期间,杨晓光曾到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参与炼钢调度系统的开发工作。在这个系统投入使用之前,连续不断的新出炉的钢水是铸成钢坯还是特殊钢块,这完全是由资深调度人员人工调度的。调度工作,近要考虑生产计划、钢水温度等生产因素,远要顾及交货日期,涉及因素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了解调度工作,杨晓光每天都主动跟着调度师傅一起上班下班,师傅每操作一步,他都要问清楚来龙去脉、因果原理。“钢厂内部温度非常高,汗都没有出来就被蒸发掉了。”工作环境虽然艰苦,但杨晓光始终坚持虚心求教,很快弄清了炼钢调度工作背后的工作原理,研发出来高效快速的调度软件,同时也结交了很多工人朋友。回忆起在宝钢的那段时光,杨晓光依旧十分感慨,像是有讲不完的故事。

       当前,杨晓光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团队的负责人,如何将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拧成一股绳、发挥各自特长,成为他要面对的新课题。“人类之所以在不断进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于人类总是在现有知识的前沿面上继续向前探索的,交叉学科就可以让我们在众多学科的最前沿继续推进研究。”杨晓光喜欢用欧洲文明从克里特岛发源最终通过航海大发现传到美洲的演进过程,来强调交流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而交叉学科的优势就在于,各学科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可以交流碰撞出更多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杨晓光对交叉学科的重视,获得了同事的认可与支持。今年80岁高龄的计算机科学家陆汝钤院士也是中科院管理、决策和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的一员,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杨晓光)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属于管理学、金融的范畴而忽视我们,而是经常关心我们的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情况”。

       “追求真理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国家,在于做提高我们的人民以及全人类的福利的事情。”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投资、消费、进出口、农业、主要工业行业、房地产行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需水量……杨晓光及其团队随时关注着经济、金融动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测涉及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年为政府提交的几份到十几份政策咨询报告,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与杨晓光共事15年的杨翠红研究员评价道:“杨晓光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非常强,尤其是从事经济预测相关的研究时,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仍旧投入极高的热情,时刻关注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动态,已经将研究工作融入到生活的每时每刻之中。”

       在谈及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时,杨晓光非常有信心。“管理学是一门面向实践的学科。中国社会巨大的体量、广泛存在的显著性差异、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结构,为管理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研究素材,这是能产生重要研究成果的最佳土壤。随着中国学者研究水平的提高,未来管理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必定产生在中国管理研究的土壤之中。”

 

“讨论班才是正事”

       教师,是杨晓光的另一个身份。

       在采访中,杨晓光多次提到下午要组织讨论班,在他看来,“讨论班才是正事”。讨论班是中国科学院的一种传统,杨晓光发扬了这种传统。他的讨论班,一周三次,全年无休,学生轮流放假,杨晓光却是一直都在。讨论班上氛围自由,质疑诘问绵绵不断。不论多忙,即使是在外地出差,杨晓光也会尽量赶回来参加讨论班。

       有一次,杨晓光与另一名大教授一起组织讨论班,那位教授发表意见后,学生们都不发言。杨晓光站起来对学生们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逻辑的力量来判断对错,如果老师说完了,大家不再讨论、不再质疑,我们的讨论班就失败了。这里没有任何人值得你崇拜,你们能做的就是通过批判向真理靠近。”

       让学生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晓光的笑与敬业。学生遇到挫折,杨晓光笑着鼓励;学生犯错,杨晓光笑着指出;学生上讨论班,杨晓光笑着听同学们的想法。

       “宏观上讲,年轻人永远是对的。”与学生的相处带给杨晓光无穷的新鲜感。学生晚上23点给杨晓光发邮件,他一定会在当天回复;学生早上8点去办公室,杨晓光已经开始工作了;他帮学生改论文,批注写得密密麻麻,甚至错别字都会纠正过来。“他就像父亲一样”,有学生这样感慨道。

 

文/王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