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gray

专访详情

宁高宁

2020年“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

宁高宁

男, 1958年11月出生

中国中化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兼任中国化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宁高宁领导的中化集团是中国领先的石油和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农业投入品和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企业,并在城市开发运营和非银行金融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宁高宁是国有企业集团管理的成功者和改革的先行者。在管理中粮集团期间,宁高宁提出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和商业模式,并主导了50多起并购,领导中粮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实力雄厚的食品生产商。进入中化集团后,宁高宁推动企业在能源、化工、农业、地产、金融五大板块的发展,实现企业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致力于将中化集团打造成为科技驱动的创新型企业和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化工企业。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他以全局视角思考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提出了战略思考十步法、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以及五步组合论的大公司管理的路径和逻辑。同时,在解决庞大组织的内部协同方面,提出了文化和理念、战略定位和组织架构设计、评价体系有机衔接的协同管理思想,并在管理效率提升上不断优化管理方法。在宁高宁带领下,中化集团、中粮集团等大型央企成功转型并产生示范效应。

       近两年来,宁高宁获得多项荣誉,包括2018年9月获评《财富》杂志“CEO终生成就奖”,2019年10月在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荣膺“70年70企70人——中国杰出贡献企业家”称号等。


2020年“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

宁高宁:“国企放牛娃”的开拓之道

       今年全球突遇新冠肺炎疫情,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给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带来不小挑战。不过,前些天,2020中国绿公司年会在海口举行,主题是“数字时代的商业成长”,宁高宁在发言中提到,“危机所消灭的是本来就应该被消灭的东西”。

       什么是本来应该被消灭的东西?“比如我们会议开得少了。”宁高宁解释,实际上,疫情加速了数字化发展和人工智能的生产,危机中,反而有一些产业和领域会获得大发展的机会。

在中国的企业大海中,宁高宁是劈波斩浪的舵手之一。30多年来,他曾“掌舵”的“华润号”“中粮号”“中化号”却一直在创纪录。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担任过四家世界500强企业的CEO,也获得了美国《财富》杂志颁发的终生成就奖。今年,宁高宁获得“复旦企业管理杰出贡献奖”。

       宁高宁说自己只是“国企放牛娃”,同时因强大的资本运作能力被市场视为“中国摩根”。不久前,宁高宁参与录制一档谈话节目。主持人给了他一系列关于描述企业家的词语,“冒险家、有钱人、既得利益者、当官的”,请他选择一个。“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就是‘开拓者’吧。”在宁高宁看来,“开拓”代表了创新、组织资源、提升效率、推动社会进步。

      “放牛娃”“中国摩根”“开拓者”……这些称呼背后,他有着怎样勇立潮头的秘诀?

“科学至上”,优质环境下的高通量创新

      “未来的中化集团一定是‘科学至上’、科技领先的。”10月30日,中化集团召开70周年庆祝大会,宁高宁在发言中多次强调科技的力量。

       于开拓者而言,科技创新是第一要义。2016年,58岁的宁高宁调任中化集团董事长,拉开中化改革发展的大幕。中化集团所有管理团队组织过一次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怎么去改变中化的业务发展结构。会议开了三天三夜。

      “我历数了当时中化的历程,从做贸易开始,再到做实业,也做国际化,还曾经买油田,建炼油厂,最终能留下来的,成功的,有价值的,就是有技术创新的东西。”宁高宁回忆,那次100多人的会议结束后,中化集团把研究人员放到了最前面和最重要的位置上,集团内部达成共识:“没有新技术不投资,没有新技术不并购,没有新技术不搞扩产。”

      由此,宁高宁提出“科学至上”的转型发展理念,立志把中化打造成一个科技驱动的创新型企业,并启动市场化的机构改革方案,将不同板块的业务整合,组建五大事业部。其中,整合动作最大的在农业事业部。

       以前,中化农业业务分割开来,分别有种子公司、化肥公司等,不过,因为创新力度不够,总停留在原来的大宗商品基础上,随着社会技术进步,相关公司业绩逐步下滑。板块整合后,秉持“科学至上”的理念,中化不断推出新成果。

       2017年,中化沈阳农药公司研发出一种全新化合物乙唑螨腈。这种化合物具有杀螨功效,且只杀螨虫,对水和土壤没有污染,产业化改造后,制成杀螨剂推向市场。之前十几年,国内一直没有新的杀螨产品问世,市场几乎被日本和欧洲的企业垄断。上市两年,就成为中国杀螨农药市场第一。

       杀螨剂的成功是一个缩影,在更长远的意义上,这印证了“科学至上”理念的正确性。这次的资源整合,不再偏向资本运作,宁高宁重点在组织内部架构和创设创新环境。宁高宁希望,创设最优质的环境,把整个中化集团变成一个可以高通量创新的平台,让创新成果雨后春笋般涌现,百花齐放。

“全产业链”,许下“从田头到餐桌”的承诺

       入主中化前,宁高宁曾任中粮集团董事长。以往,中粮是一家立足于传统农业且政策性很强的粮油贸易公司,旗下拥有50多个分散的业务单元。在就任的11年间,宁高宁主导了超过50起并购,使其资产从598亿元人民币飙升至719亿美元,在全球主要粮食企业中位居前三,在2015年《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272位。

       一张宁高宁单腿跪地在黑板上写字的照片迄今仍挂在中粮。“当时我在给员工做报告,黑板太矮了,我腰躬下去以后还够不着,就单腿跪到地上。”宁高宁说,到中粮第一天,他就没有主席台了,拿着麦克风,把员工分组,鼓励他们进行“乱七八糟”的讨论。他走到员工之间,倾听,记录,在他看来,“这是对团队的基本尊重”。这一幕,就发生在对“全产业链”内部大讨论中。

       2008年底的一个下午,宁高宁独自一人坐在家中出神。这一年,中粮业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资产和营业收入都超过了1000亿元,然而他隐隐感觉到下一步面临的瓶颈。中粮盈利主要来自油脂加工,再加上玉米、大米、面粉、麦芽等,稳定性并不强,更大的问题是几年来各项业务都是单兵作战。

       望着眼前几个沙发,宁高宁突然想到,同样是这些沙发,如果散乱堆放为什么就特别难看?他随手抓过一张纸写下“产业链”三个字,心中猛然一动,“好像一下子顿悟了”。

       如果把中粮的资产像沙发一样重新排序,排序的规律是从“出口”也就是从终端消费品切入,反推到各个环节,产品就能在链条里走得更长。例如大豆进来,以小包装油出去;小麦进来,以方便面出去。整个公司会由此成为一部前后连动的机器。

       中粮收购蒙牛后,为了食品安全,宁高宁更坚定了全产业链的理念。如果控制不了奶源、饲料、收奶等牛奶的初期处理环节,整个链条上的食品安全都不受控制。“有个养牛场饲料发霉,牛吃了,奶就检测为有黄曲霉素,实际上量很小,但也不行,要求很严格,出事情后,收回也不行,整个市场不认可,一天时间销量下降75%。”最终,收回的牛奶不得不全部倒掉。之后,蒙牛投资30亿做检测设备,奶源完全可追溯,还成立现代牧业,专门养奶牛产奶,以打通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

      “全产业链”战车开始发动,需要解决的已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样做。中粮一下铺开了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和番茄、饲料、肉食八条产业链,宁高宁为中粮的全产业链战略再次施展了自己的资本运作天赋。“产业链,好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后来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中粮承诺。

       不过,中粮的全产业链不是“加法”,实际是“减法”;并购不是横向战略,而是纵向战略,目的是加强板块协同性。宁高宁找到了“全产业链”这根“竹签”,通过资本运作,将整个中粮像糖葫芦一样穿了起来。

“国企放牛娃”,让“百年老店”保持旺盛生命力

       从华润到中粮再到中化,宁高宁曾把自己称作“国企放牛娃”,也一直在探索国企改革的办法和路径。这和他早期接受的管理学教育息息相关。

       1975年,17岁的宁高宁高中毕业,下乡插队当了一名知青,次年年底,成为江苏某炮兵连的一名新兵。两年后,怀揣文学梦,宁高宁迎来考大学的机会,却阴差阳错进入山东大学经济学系。1983年,宁高宁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公派选拔,飞越了太平洋,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MBA),主修财务。

      “当时也不知道什么叫MBA,出国留学由一个基金会赞助,我参加他们的面试时,考官问我,你的兴趣是什么,未来想做什么,我说了很多在工厂实习的经历。”宁高宁回忆,后来,上了半年的课之后,有点明白了,就是为将来的实践做准备。

       1987年学成归国,在中国的政府环境、金融环境和市场环境中,西方的一套体系并非完全适用,但为他能在企业管理中大展拳脚打下基础。

       国有企业负责人是否能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对于外界的疑问,宁高宁用行动给出了答案。宁高宁进入中粮集团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连续出版12年的中粮内刊《今日中粮报》停刊,改名为《企业忠良》,其中既包含了对国家的“忠心”和对消费者的“良心”;之后,又将“中粮中层管理干部大会”改成了“中粮经理人年会”,有评价认为,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更,既有对会议的重新定位,也包含了对全体参会人员的重新定位。

       国企的发展需要不断取舍和变化。在宁高宁看来,“百年老店”并不是百年不变,而是在不断创新升级中保持了旺盛生命力活到超过一百年的店。现在,在中化集团,宁高宁也在不断推动这家企业向创新型的综合性化工企业转变。

      不忘初心,将个人同国企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同时又时刻保持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操守,这或许是宁高宁将国企负责人和国有企业家身份有机融合的秘诀。

(部分内容综合参考网络相关报道)



文/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