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gray

访谈录

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

季克良2
季克良
工匠之魂

       季克良,茅台酒厂(集团)原董事长。茅台酒厂历史上第一位总工程师,白酒专家。

       1964年,自季克良初次踏进茅台酒厂的大门起,就注定了茅台将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主题。“我在茅台的51年里,没有虚度年华,我很认真地对待国家和组织分配给我的工作。”五十年的岁月,半个世纪的光阴,季克良与茅台早已融为一体。作为中国酒业的开拓者,他深入挖掘了茅台的传统文化和红色基因,为其赋能品牌价值。季克良是茅台发展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尽管年届耄耋,却依旧在为中国白酒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尽其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企业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当与员工建立这样的思想意识,即树立共同的目标构建凝聚力;当员工能够提高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思考问题时,凝聚力就会自然而然转变为生产力。

季克良1

       “我感到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由于茅台酒遵循的是“手工原酿酒”传统,酒的质量除了和员工的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外,还和员工当时的情绪有关。所以,无论当领导也好,参加劳动也好,我都高度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感知情绪)。在制定分配政策的时候,一方面要向做脏活、苦活、累活的员工倾斜,也要向班长、副班长等承担较大责任的岗位倾斜。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些制度,比如说分配房子不以职位高低而定,而是用工作年限和贡献大小来决定。还有,我们成立股份公司去投资,用所得利润来提高员工收入。”

       正是管理人员对员工个人的尊重和爱惜,以心换心,将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目标高度融合,才形成了茅台独特的企业文化。

寻根究底:科学手段破解酿造密码

       企业要推动和维系一个体系的顺畅运作,这个体系的核心角色(企业领导、科研人员、质量工程师与匠人)需不断挖掘生产和产品自身的规律,减少质量偏差,持续改进。作为一个科班出身发酵专业的大学生,季克良在大学里接受了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通过实践将认为不太适用于当前生产的用科学手段进行改进。

       “我们是学工程的,实事求是地讲,在管理方面比较弱,但是我们感到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很有效的。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末,生产基本上正常了,产量和质量也很稳定,但也有很多有争论的问题,比如说水分重轻、出色等,我就提出要少讲这方面的事情,多讲管理和工作方法的问题。还有我主张的倒推法。譬如说,你不出酒,那是什么原因?你倒推过去,说你质量不好,再倒推,实际上也牵扯到全面质量管理了,包括工艺流程、环境、原料、设备等,我认为这个方法比较适用。”

       在规范化、科学化之后,茅台酒厂的产能大大提升。茅台酒厂的第一个1000吨从1952年到1978年花了27年的时间,第二个1000吨从1976年到1991年花了13年时间,第三个1000吨花了3年的时间。直到2004年,茅台产量首次突破了10000吨,2008年,完成第二个10000吨,2020年,茅台酒年产量已经突破了50000吨。

以质求存:用行动诠释“大国工匠精神”

季克良2

       中质协专家曾明确指出:茅台集团始终贯彻“以质求存、继承创新、恪守诚信,酿造高品位生活”的理念,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茅台管理模式。

       “有人主张茅台镇的酒只要按酱香工艺生产的都可以叫茅台酒,我坚决反对,这不符合科学道理。不符合科学,这和工匠精神有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说我会炒菜,但我炒的菜没有一级厨师、二级厨师的好,是什么原因?原材料是一样的,就是因为加工技术不同,也就是手上的活儿是不同的。大家都支持我的观点,在同一个地方,技术不到位,你也做不成茅台酒。”

       曾经,季克良是一个滴酒不沾的青年,但在茅台50余年,他为工作“品”了两吨茅台。为了保持嗅觉的灵敏度,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坚持质量第一,是茅台酒能够长盛不衰的最主要原因。在从事茅台酒科研及管理工作期间,他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了如指掌:制曲、做酒、储存、勾兑、检验,每个环节都身体力行,真正体现了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

       “制曲是基础,做酒是根本。储存是一个自然现象,但是如果不按照工艺要求来做,对质量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勾兑是关键,它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质量和效益。还有一个是检验。有的同志不重视检验,认为和质量没有关系。但是我认为,检验是“卫士”。我认为坚持质量第一很重要。我做过分析,世界上所有能够长期存在的企业,一定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的。”

另辟蹊径:市场与产品质量并重

       产品质量是赢得"产品定位"与"市场定位"的基础,也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但准确确定市场和顾客对产品质量的需求,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因此,季克良围绕消费者开展了很多工作,他把营销作为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重要一环来把握。过去重视生产、重视质量,其他事情都以生产和质量为中心,但缺乏市场和消费者的观念。季克良认为,产品质量固然重要,但没有市场,一切都是空谈。

       “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如果没有市场、没有消费者给你买单,再好的产品也是没用的。我们要转变观念,思想围绕市场转,围绕消费者转。不是说生产不重要,是生产比以前更关注周期,质量也比以前更重要。直到现在,我对经销商、对消费者始终怀有感恩之心,认为他们比我们的员工还重要。不是说员工不重要,对企业来讲,销售更重要。所以,我认为还是要转变观念,服务好消费者,让消费者愿意掏钱买我们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我一直讲要将心比心。”

访谈语录

       在他的构思战略中,不是简单采用波特的差异化战略,更不是低成本战略,但在某些方面却与“蓝海战略”不谋而合,即价值创新,摆脱竞争,让竞争变得不那么重要。他走的是一条新路:力争创造一个让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蓝海。这包括他所提出的“离开了茅台镇生产不了茅台酒”论断,并为茅台酒申请了生产原产地保护和国家地理标志,体现出地理、供应源等方面独有的天然优势;此外,他还着力开发年份酒,让大家在品鉴茅台酒的同时,使其更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

       “我认为茅台酒里的微生物是一个核心问题。白酒品质会受到微生物、工艺、原料和环境的影响,茅台酒也是一样,微生物是关键。工艺可以照搬,但微生物是无法搬的,因为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和茅台镇的海拔高度、经纬度、水质、土壤等一样的自然条件,所以我说,离开了茅台镇,就生产不了茅台酒。”